减负何为,教育归真
时间:2022-4-6 19:50:52

据央视新闻报道:
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双减”政策)。

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,短视化、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。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,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,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,社会反响强烈。

1

“不怕同桌是学霸,就怕学霸放暑假。” “你来,我培养你的孩子;你不来,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。”

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”

……

同学们,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?虽然这些话看上去都是说给父母听的,但实际上,它们也是写给你们看的。

事实上,同学们也一定感受到了这种焦虑。你们以前可以在户外的培训班广告上看到,也可以从父母的实际行动——给你们报课外培训班时感受到,甚至你们也会在学校里和同学讨论,对方都报了什么课外班。

还有很多近些年新出现的词,你们也一定听说过:打鸡血、鸡娃、牛娃……这些,都是在目前一些教育现状下产生的畸形现象,这肯定不是教育的正途。

这背后的焦虑,从培训班传给了父母,又从父母传给了你们。

这些年来,每到暑假,钱江晚报便会推出相应的调查,看看同学们的暑假报班情况,看看每户家庭的教育投入情况。调查数据显示,在培训班上的投入逐年递增,有的已经达到了非常惊人的地步,不仅是报班数,还有报班金额。

有一位杭州妈妈,给六年级的女儿报了8个学科培训班,包括语文3个、数学3个、英语1个、科学1个,几乎排满了整个暑假。她说“感觉周围太多牛娃了,一比就觉得女儿和他们差距大,所以暑假都要补。” 至于语文和数学都一口气报了3个班,是因为这位妈妈反复比对研究发现,几个班的教学侧重点不同,全部参加可以补得更全面些。就连平常人以为是以休息和放松为主的夏令营,其实也是为小升初做准备的,一个是某国学夏令营,另一个是某热门民办初中组织的国际夏令营。

至于费用,这位妈妈说:“估计花了5.7万元。哎,每年最怕过暑假了。现在买东西时,第一反应都是换算成孩子的课时费,看看是否划算。”

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曾经作过一份《中国新业态发展报告》,显示中国各地区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率普遍较高,一个暑假的流水支出2万~5万元是标配。

曾有一位母亲这么形容报班:“破产只需一个暑假。”虽然有点夸张,但这种压力可想而知。对家庭是一种压力,对孩子更是一种压力。

2

2019年底,深圳一所中学的运动会上,初二某班的学生们打出一条横幅,上面写着“我爱学习,学习使我妈快乐,我妈快乐,全家快乐”,引起了很多网友共鸣,评论说“太真实了”。可是笑完后,我想,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,都需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?

 

消除这种焦虑,消除这些畸形名词,就是这次“双减”政策的目的。而最主要的抓手就是,限制课外培训班。

对于上培训班,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不太情愿。一项针对广州市中学的调查显示,普通中学的学生很愿意补习的比例为27.8%,不是很愿意的比例为47.2%,非常不愿意则占比20%。《中国新业态发展报告》也显示,虽然中学生参加补习的原因主要是“查漏补缺”和“提高成绩”,但“长辈逼迫”、“受身边同学影响”的也有不少。

为什么要整顿课外培训班呢?相信大家都明白,这样的培训班里教出来的孩子,有悖于我们教育的初衷,更多的可能只是产生许多“刷题家”。

什么是刷题?以前我们说,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,现在则是有很多人把这句话放在了学数学上,很多家长和培训班都在宣扬这样一种理论,那就是:高考数学满分是刷出来的。他们认为,各种题型起码要做上百道,这样高考的时候,无论哪种题,一定会是自己都做过的、熟悉的。这就是刷题。

在培训班的背后,更有着资本的力量,想尽办法要掏出家长口袋里的钱。

同学们可以问问爸妈,是不是经常会接到各类培训机构的电话。有位郑女士就这么说:“我女儿才6岁,但我经常每天会接到好几个教培机构的电话。幼儿园门口也时不时会看到各种机构的宣传台。”
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曾采访过培训机构的辅导老师。电话销售先是给家长打电话,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体验课,课程只有半个月。行业里,这又叫“引流课”,目标很明确:引导家长购买正价的长期课,也就是“续报”。打完电话,拉到生源,接下来,培训班就必须让家长能够看到效果,这样才能增加续报率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摸清考试题型和路数,再通过大量的针对性训练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。

这样,教育难免成为流水线。什么是流水线?美国著名演员卓别林拍过一部很有代表性的电影《摩登时代》,他扮演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,整天拧六角形螺丝,不需要动脑筋,只要机械地去做同一个动作就可以了。拧到最后,走在街上,他看见别人裙子上有颗六角形钮扣,

就下意识地操起扳手去拧。情节虽然夸张,却真实地反映了流水线工作的本质,就是机械。

3

科学精神首先是创新精神,而刷题则是跟着步骤走并熟记,如此,怎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?

选拔,是为了择优而取,而流水线的“刷题机”,将产生大量平庸的“大脑”。刷题是刷不出航空母舰,也刷不出飞天梦想的。

“双减”政策更深层次的目的,是实现教育的公平,让同学们都能够享受到普惠教育的红利。

为什么近些年,人们会讨论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?背后的原因就在于,许多人看到了一些现象背后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。

什么是教育公平?就是远在边陲小镇,也能享受到一线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。在这方面,成都七中就是一个很好典型。十几年前,这所全国知名的高中,开创性地将课堂直播给包括云南禄劝县在内的全国248所贫困县高中的孩子。总共有7.2万名学生跟着成都七中的老师上课,88人考上清华、北大,更多人考上本科,极大地改变了当地教育面貌,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、许多家庭的未来。

但这样的网课能够通过教育资本操控下的培训学校来实现吗?

显然不能。一切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,是不可能达到公益目标的。而教育,恰恰具有公益的社会属性,它更多的是需要付出,而不是攫取。

今年3月,在杭州市中心武林商圈方圆1200米内,曾竖立着11个品牌网课广告牌。为了抢生源,2020年前9个月,有三家大型培训机构投放了55亿元广告,是前一年同期的两倍。

经济学家林毅夫说,中国政府是有为政府,就是不断地把不发达地区变为发达地区,用让穷困人口享受到优质资源这种方式,来改变整体面貌。

现在这些教育政策的出台,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,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的优质资源,帮助他们往上走。《意见》里明确要求,要扩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。

无论如何,最终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源: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?长大后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

4

浙江大学校内有块碑,上面写道:“诸位在校,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,第一,到浙大来做什么?第二,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?”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之问。85年前,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首次参加浙江大学新生入学典礼,他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两个著名的问题。然后

他说:“诸君到大学里来,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,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,就算满足,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。”

直到今天,竺校长的这两问,仍然值得同学们深思。

中国的教育,一直是学以致用的理念,它体现的是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。我们看《觉醒年代》,会被当时那些学生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精神感动,他们那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,是学习的动力。

建立新中国后,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如今,我们可以看到8090后航天人,在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默默工作,奉献着自己的学识才智。

同学们,当你们打开第一本书时,当你们拿起笔划下第一笔时,都应该带着好奇和探究,这本书里讲的是什么,我能够画下来的是什么?而这,就是学习的本意。它让我们从无知到有识,从懵懂到博学。

未来的中国,不需要只知道答案的刷题家,而是需要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”的劳动者、创新者。

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?因为太空就在那里。

我们为什么要学习?因为理想就在那里。
 


名师点评——

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家实施“双减”政策的目的一是为了消除焦虑,二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,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初衷与本质是培养创新型、研究型人才,为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添砖加瓦。

如何找到写作的切入点?我们可以观察生活。看看我们的同学、老师、家长们关心的、讨论的话题,有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部分。这个话题是否有争议?你的观点如何?你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?当我们学会了对生活进行思考,写作便不再是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【杜晔 浙江省丽水中学语文老师,丽水市教坛新秀】


文章来源:钱江晚报-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作者:
回首页